摘要:因為福建官局造光緒元寶七錢二分的存世量現(xiàn)在非常少,所以基本現(xiàn)在每枚真幣的價格在120萬左右,重:26.6克。
銀元光緒元寶是清朝光緒年間流通的貨幣之一,由兩廣總督張之洞率先引進英國鑄幣機器鑄造銀元和銅元,之后各省紛紛仿效。共有十九個省局鑄造,除中央戶部,地方省所鑄銅元,皆在其正面上緣鐫寫省名。
1896年(光緒二十二年),朝廷批準福建省由官紳辦造幣廠,仿廣東鑄小銀元。同年10月這家造幣廠奉令停辦,總督邊寶泉收回鑄幣權(quán),隨即下令試鑄七錢二分大銀元。該幣正面點圈內(nèi)鐫漢文和滿文“光緒元寶”字樣,上鑄“福建官局造”五字,下鐫“庫平七錢二分”六字,兩旁鐫花飾。背面蟠龍居中,外圈為英文,并鐫有“7”和“2”阿拉伯?dāng)?shù)字,兩旁鐫小花飾。該幣因?qū)僭囪T樣幣,鑄工考究,為中國銀幣二十珍之一。因為福建官局造光緒元寶七錢二分的存世量現(xiàn)在非常少,所以基本現(xiàn)在每枚真幣的價格在120萬左右,重:26.6克。
“光緒年間閩省所需銀元均由粵省供應(yīng),維因路途遙遠,往返費時,運匯多費,勞民傷財。閩督準商人孫利用集股購機,就在閩地試鑄。未幾奉戶部令,不準商人附搭股本或自行鑄造。后擬委派閩籍浙江候補知縣孫葆辦理,由善后局、鹽道籌款續(xù)鑄。后因局庫支絀,無款撥給而作罷。乃于光緒二十四年(1898年),具奏續(xù)由官督紳辦,是一時權(quán)宜之計,窒礙甚多,必須改為官辦,以符政體。于光緒二十六年(1900年),委藩司張曾、鹽法道楊文鼎督辦局務(wù),辦理接受機器廠房、物料等事宜。其鼓鑄費用均由該司、道設(shè)法籌款。鑄成后發(fā)商行用。閩省自接辦后改為“福建銀元局”。往后所鑄銀元,其幣上端均書“福建官局造”,與他省截然不同。閩省習(xí)用銀角,庫平一錢四分四厘、七分二厘及三分六厘流通極廣,其主幣七錢二分鑄額不多,留存至今絕少。
隨著國內(nèi)古錢幣收藏業(yè)的興起,不少古幣都逐漸現(xiàn)世,如江南甲辰7.2錢銀元,為古幣圈中江南龍洋銀元中的一種,由于此版錢幣在江南龍洋中算是比較常見,而且其歷史紀念意義和保藏價值都令很多集幣人士滿意,所以它也是古幣界中的熱門藏品。
光緒元寶銀元為我國貨幣發(fā)展史上極具歷史收藏意義的流通錢幣,因為它也見證了我國兩千多年封建制度的終結(jié),是我國社會發(fā)展向近代前進的過渡錢幣,收藏價值很高,比如江南省造癸卯光緒元寶庫平七分二厘銀幣,就是晚清光緒年間發(fā)行的流通貨幣,因
大家都知道,我國清末發(fā)行過一種特殊的貨幣,就是光緒元寶銀元,并且各個地方都鑄造此錢幣,而山西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二分銀幣就是山西省造的銀幣,不過當(dāng)時清政府以該枚錢幣鑄造不精而下令停鑄,因此它的發(fā)行數(shù)量非常少。
臺灣制造光緒元寶銀幣,是清光緒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鑄幣,鑄有二角,一角,五分,三種面值,史料無記載,此錢幣的發(fā)行量不多,并且由于臺灣省當(dāng)局的混亂秩序,此錢幣損失嚴重,因此流傳下來的臺灣制造光緒元寶銀幣不多,其市值也比較高。
光緒元寶被稱為錢幣收藏界的銀元之寶,是滿漢文化融合的產(chǎn)物。預(yù)計光緒元寶的價格將在后期繼續(xù)上漲,因為光緒元寶記錄了一段中華民族的歷史,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和收藏價值。
北洋造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二分中的北洋是現(xiàn)在天津地區(qū)的舊稱。北洋造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二分是在北洋機器局的機器鑄錢局制造的。而且計有關(guān)的統(tǒng)計北洋造光緒元寶中發(fā)展的最好的,在市場上價格最好的就是北洋造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二分。